
“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新时代北斗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科技领域的时代结晶,始终指引着青年学子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战略。这一精神基因,同样深植于智慧交通学院智能传感器团队。在李亮老师的带领下,团队长期深耕北斗与智能传感器融合技术,李老师参与的省交通运输厅立项课题《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在公路云边端协同运行中的应用研究》,为本次社会实践提供了核心理论支撑与技术验证基础。2025年盛夏,依托该科研成果孵化的“星耀交通·匠承北斗”实践团,携带自主研发的北斗高精度定位终端等设备,深入松阳、绍兴两地,在五个维度解码北斗赋能交通产业的创新实践。

6月30日,团队赴松阳城市快速路施工现场。县交通局发展中心副主任冯超现场演示:北斗技术为施工提供亚米级定位精度控制,从道路勘测到桩基安装全程保障工程质量。实践团运用自主研发的终端开展实地测试,在指导老师带领下,分组采集快速路沿线北斗定位数据。针对测试中出现的信号波动现象,师生结合课堂理论分析多路径效应成因,通过调整天线布设优化信号稳定性。这一过程使成员深刻体会自主创新设备在复杂工程环境中的实践价值。

当日下午,实践团与松阳县交通发展中心叶江灏主任开展座谈。叶主任详解产业政策驱动成效:自松阳2023年获省级智慧交通试点后,企业数量从37家激增至173家,2025年产值目标突破百亿。关键应用场景中,北斗技术深度赋能三大领域:自动驾驶公交实现县城线路运营;无人物流车降低80%成本;26公里数字公路集成北斗与车路协同技术降低事故率。叶主任特别说明技术架构从车路协同向边缘计算的演进路径,揭示北斗高精度定位在智慧公路实时决策中的基础作用。

7月1日,实践团抵达松阳县“松阳之窗”综合展厅。在讲解员系统介绍中,成员深入理解松阳“八山一水一分田”地貌特征及交通网络从水运古道向高速铁路、规划机场的立体化演进历程。展厅重点展示了当地作为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的138处红色遗址,令团队感受到历史精神传承。核心调研聚焦智慧交通产业展区:171家企业形成的产业集群2024年总产值突破75亿元,其中9辆基于北斗高精度定位的自动驾驶公交车已在县城常态化运营。通过产业沙盘与数据面板分析,团队认识到北斗技术是支撑山区县域交通智能化升级的核心时空基础设施。

当日下午,团队在松阳县体验北斗赋能的L4级自动驾驶小巴。技术人员解释运行原理:车顶北斗接收天线提供亚米级定位,结合5G车路协同实现精准停靠与障碍避让。安全驾驶员证实系统运行可靠性:“驾驶行为规范稳定”。当了解到无人机配送通过北斗定位将山区民宿物资时效压缩至10分钟内,成员亲睹技术如何破解“最后一公里”民生难题。车载屏幕实时显示的定位数据流,使抽象技术原理转化为可感知的出行服务。

7月2日,实践团赴绍兴快速路运营指挥中心。技术团队演示北斗系统在车辆监控、信号优化、应急保障中的核心功能:通过融合北斗定位与5G通信,实现全路网交通流实时分析;短报文通信为公网中断场景提供应急联络通道。针对城市复杂定位挑战,中心采用多源滤波算法提升信号稳定性。巨型屏幕上跳动的北斗定位光点,印证了国家时空基础设施对城市智慧管理的战略支撑力。
这场跨越两地五处的实践之旅,让成员们在目睹北斗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从图纸变为运行系统的过程中,深刻理解了科技基础设施如何成为国家战略的支点。正如队长徐佳柠同学所说:“当看到无人驾驶小巴在公路精准停靠,当得知北斗短报文在灾害中能成为生命通道,我逐渐明白,课本上的‘高精度定位’四个字,承载的是千万人的出行安全与乡村振兴的希望。” 从政策驱动的产业集聚到技术赋能的场景创新,从城市快速路的智能管控到乡村末端的出行改善,北斗精神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化作了装备制造业轰鸣的生产线、自动驾驶系统闪烁的指示灯、指挥中心屏幕上流动的交通数据流。这群青年学子带着对 “自主创新” 的敬畏、对 “服务民生” 的体悟,将实践中采集的每一组数据、记录的每一个案例都转化为专业成长的养分,立志在未来的交通强国建设中,以北斗为笔,继续书写科技赋能的时代答卷。(通讯员 赵佳泥 曹茗雨)